接到命令后,负责核试验的总指挥张爱萍上将在新疆基地迅速做好了试爆准备。18岁那年,张爱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受组织安排从事地下工作。后来加入红军队伍,一年时间就升到了营长,结果在一次战斗中不幸左手负伤被送往上海治疗。当时张爱萍奉命配合红军主力出征山西,带领骑兵团一举歼灭了沿途马匪和敌军。彭雪枫得知这一消息后甚是惊讶,对张爱萍直接刮目相看。
1964年,我国成功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但关于原子弹何时试爆的问题,在当时却让党中央斟酌有加。
当时,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两点建议:
1.继续发展核技术暂时不试爆。
2.核试验如期进行。
毛主席听闻后当即表态:“原子弹有了不用,国际上不会信,也就失去了震慑力,早些引爆肯定比晚了好!”
接到命令后,负责核试验的总指挥张爱萍上将在新疆基地迅速做好了试爆准备。然而在所有事情准备就绪之后,却没有一个人敢按启动爆炸的电钮。
每一个人都不知道怎么去按,不知道用多大力气,更无法承担假若按了不响的后果。
作为现场的总指挥,张爱萍上将在思索片刻后提出:“用最大的力气去按!莫犹豫!”
倒计时过后,“轰”的一声巨响,一朵巨型蘑菇云在罗布泊上空缓缓升起。
一时间,整个指挥室欢呼不止。张爱萍立马向周恩来总理致电,报告了这一足以载入史册的好消息,党中央迅速把这一消息电告全国:“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试爆!我国成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原子弹的成功试爆,张爱萍上将功不可没。然而对于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将军,在如今这样的时代,许多人对其知之甚少。
作为新中国海军创始人、核试验的总指挥,毛主席说他“好犯上”,邓小平说他“惹不起”,叶剑英说他“浑身都是刺”!解放战争期间,他有三年时间都在苏联,却在1955年授衔仪式上仍被评为上将,他究竟有着怎样的经历和功绩?
今天这篇文章,将带你好好了解这位“带刺儿”的老一辈革命家——张爱萍。
1910年,张爱萍出生于四川达县罗江口镇张家沟,农民出身的他好在家境尚可,父母希望他将来出人头地,便将他送进了私塾学习。1925年,张爱萍考入达州中学,并在学校接受了许多先进的革命思想,使得他一心报国。后来,他听闻黄埔军校出了众多人才,便想尽办法报考黄埔,然而因为没有前去的路费,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念头。毕业后为了生计,去了一所小学当老师。
18岁那年,张爱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受组织安排从事地下工作。后来加入红军队伍,一年时间就升到了营长,结果在一次战斗中不幸左手负伤被送往上海治疗。
1932年,张爱萍重回党中央,组织任命他去创建少共国际师。随着红军队伍的不断壮大,蒋介石的围剿活动也日益猖獗。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由得踏上了万里长征,借此摆脱合围困境。
张爱萍晚年回忆起长征经历时曾说:“长征确实是一次奇迹,能够活下来全凭一股子劲儿,在红三军,我带的12团是长征的先发部队,所有的困难,我都要先踏一遍......”
当时长征队伍里有个休养连,董必武是连长,差不多一百多人的队伍里,有三十多名都是女同志。大家都身负伤病,还要背着行李和印刷机,步履维艰。
张爱萍见状,急忙大喊:“走快点嘛!抓紧时间过河!”
可大伙儿实在走不快,眼看敌人步步紧逼,张爱萍急得不像话:“你们这些老爷就真的走不快了吗?”正准备上前,一看竟全是伤员,他意识到话有点重了,连忙道歉,一时间把董必武、邓颖超等人逗得哈哈大笑,忙说:“这有啥,你这是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呀!”
为了休养连安全前行,张爱萍只得带着12团阻击前来追截的桂军。
虽说张爱萍时常言辞激烈、一副冒失样儿,但对战友的好可是没话说。就在他完成掩护任务前进的途中,他突然看到一个人踉踉跄跄地栽倒在地上,上前一看,这不是赖大超嘛!于是赶忙拿出自己的水,全给他喝下,这才救了他一命。
之后又把赖大超扶上马,把自己仅剩的干粮也全给了他。赖大超晚年回忆起漫漫长征路时总是感叹:“要不是张爱萍,我早就死在长征路上啦。”
1935年10月,红军顺利抵达陕北,张爱萍出任骑兵团团长兼政委,这是中央军委在陕北根据地组建的第一支直接领导的骑兵部队。为了这支精英骑兵,张爱萍付出了大量心血。
都说带兵打仗没有常胜将军,张爱萍也躲不过他的“滑铁卢”。
1936年2月,他精心打造的骑兵团遭遇了敌军的伏击。
当时张爱萍奉命配合红军主力出征山西,带领骑兵团一举歼灭了沿途马匪和敌军。战果丰硕,张爱萍意气风发,一路骑马作诗,好不得意。
然而在返回途中,由于听信部下建议,再加之打了胜仗减轻了防备,在经过瓦窑堡时被马匪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这一战,使骑兵团损失了近三分之一的兵力,党直接领导的部队打了败仗,这直接惊动了中央军委,当即撤了张爱萍的职。
在自我反省的日子里,他如坐针毡。凯丰还嘲笑他:“带着党的精英部队打了败仗,等着军法处置吧!”
“胜败乃兵家常事!要杀头,老子伸着脖子等!”
果然,两天后,毛主席找上了他。
一见到张爱萍,看到他气呼呼的样子,毛主席问道:“怎么,看起来你还不怎么服气哪!”
“主席,我服气!我接受处罚。”
“你不是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嘛,怎么,这甘愿受罚啦。”
“主席,那是我说的气话。”
“战场上从没有常胜将军,出现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毛主席说道。
一番谈话下来,张爱萍意识到了自己的大意轻敌,当即向毛主席承诺:“我带兵打仗,从来都是猛打猛攻,有机会,我一定好好学习指挥作战!”
毛主席听完十分高兴,他这次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张爱萍去红军大学,学习一些好的军事理论知识。于是张爱萍便成了红军大学第一期的学员,还是毛主席亲自授课,在红军大学的日子里,他可谓是受益匪浅。直到晚年,毛主席讲过的一句话都还让他记忆犹新:“一个优秀的指战员,无论何时,都要有自己的主见,都不应该被下属不负责任的建议和情绪所左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经过系统学习的张爱萍被毛主席格外看重,指派他前去上海负责江浙军委。上海沦陷后,他和彭雪枫一起去了豫东创建新的抗日根据地,自此,队伍迅速扩张,为后来黄克诚在盐阜地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1939年5月,彭雪枫就游击队的发展方向主持讨论会议时,和张爱萍产生了不小的分歧,彭雪枫主张向西扩张,而张爱萍则认为向东发展才有利于游击战的展开。意见不一致,张爱萍也不多说,独自前往皖东北,迅速组建了皖北抗日根据地并发展壮大。彭雪枫得知这一消息后甚是惊讶,对张爱萍直接刮目相看。
特别是在皖南事变后,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第四师在津浦西路遭到国民党的猛烈围攻,损失惨重。不得已撤兵至皖东北,刚好是老搭档张爱萍接应了他,见到张爱萍,他不好意思地说:“嗨!如今逃难还真逃到你这里来了!”
看着他一脸自责的样子,张爱萍忙说:“这是啥话!我来这里不就是为了给你搞好后方根据地的嘛!莫要想得太多,安心待着!”
因为路西遭受了重创,有人提出让张爱萍接替彭雪枫的第四师,张爱萍立马拒绝了,直言道:“本来就是敌我实力悬殊的一场仗,哪能因为败了一次就这样搞嘞!”彭雪枫听闻,更是对他佩服有加。
1944年,彭雪枫为了找回丢失的根据地,在河南夏邑县八里庄的战斗中牺牲,他也成为了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
张爱萍顾不上为死去的战友悲痛,迅速接任第四师集结兵力,整顿好部队,一举收回了路西根据地。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国共两党再一次坐上了谈判桌,不日,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协议,国共内战自此拉开帷幕。蒋介石发动大量兵力对我军猛烈进攻,时任华中军区副司令的张爱萍率领部队予以正面还击,可惜的是,在津浦铁路的一场战斗中,张爱萍的头部遭受重创,无奈之下只得去苏联接受治疗,直到1948年才回到国内。
1949年,百万解放军在长江北岸集结,渡江战役一触即发,张爱萍赶到前线,陈毅给了他一个承载着诸多历史意义的任务——建立中国第一支海军部队。
张爱萍一刻不停地赶到江苏泰州,粟裕见到他后,语重心长地说:“海军的建设刻不容缓,当初好几次没能全歼蒋介石的部队,都是因为没有海军,我们为此吃了多少亏你也是知道的,要尽快落实啊!”
可说起海军,缺的不是士兵,而是专业技术人才。张爱萍几番思索,决定发布一条公文,内容如下:
“凡是在国民党海军服役,无论脱离迟早,无论官佐士兵,亦或阶级高地,无论航海、制造、枪炮、轮机、通讯、测量、气象、军需、医务或其他人员,均可前来登记”
公文一经发布,爱国人士奔走相告,许多国民党官兵看到后纷纷感叹共产党的大度,前来登记的更是数不胜数。后来张爱萍拿到的名单足有数千人之多,其中不乏国民党的海军专业人才和高级将领。
然而创建海军需要的许多人才不只是一纸公文能招来的,徐时辅就是其中一位。
徐时辅曾是国民党海军总司令办公厅的副主任,张爱萍见他迟迟不肯前来,便亲自登门拜访。
见到徐时辅,张爱萍忙说:“建设人民海军,假若请不到您这样的人才出山,实在是遗憾之至啊!”
“鄙人不才,还劳张司令跑一趟,有失远迎!”
俗话说,人才往往都是请来的。张爱萍这么一请,徐时辅深感共产党大义,便一心投入到建设海军的队伍里,为我国的海军创建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话说回来,人才问题解决了,舰船又是一大难题。本来当时中国的舰船就不多,更何况国民党撤军时销毁了大半。为了解决舰船难题,张爱萍当即下令:“能修的就修,不能修的就造!”
可在当年,极度缺乏造船经验,只能修。可是修船也同样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国民党海军技术署少将署长曾国晟。
曾国晟是舰船制造领域的顶尖人才,曾留学日本学习舰船制造,对于舰船维修很是了解。曾国晟还特别爱国,国民党溃逃时曾想尽办法把他带走,为了躲避蒋介石,他悄悄逃到了乡下。
听别人介绍后,张爱萍激动万分,说道:“这么好的人才!不来实在可惜!他在哪里,我亲自去找他!”
经过多方打探,总算是找到了曾国晟的住处,一见面,张爱萍就表明来意:“张老师!我们创建海军需要你的帮助,我们欢迎你来!”
曾国晟感慨于共产党的一番真心,随即上任。上任后,他成立了“舰艇调查修装委员会”,开始为海军创建事业日夜操劳。
据后来统计,到1949年年底,我国修复以及改造的舰船高达71艘,解决了海军建设的根本性难题。粟裕也不禁感叹道:“才一年的时间就有了如此的海军规模,真是个奇迹啊!”
1955年,江山岛战役。中国海军可谓是意气风发,在东海上,一百多艘舰艇浩浩荡荡驶向江山岛。这次战役,是张爱萍第一次指挥海陆空三军一体化作战,这样的场面搁在以前,他想都不敢想。
结果江山岛一战,国民党惨败。国民党防卫司令王生明直接战死,副指挥王辅弼被俘,大大削弱了蒋介石军队在海空的作战力量,获得了大片海空权。自此,张爱萍在军内的地位和威望也越来越高。
同年9月,在中南海怀仁堂,张爱萍被授予上将军衔,获此殊荣,实至名归。
而张爱萍桀骜耿直的性格,也从未改过。
1957年,军委扩大会议召开。会议上有人这样对他说:“张爱萍,你要是没后台也这么硬吗?”
张爱萍当即回应道:“那我今天就告诉你了!我的后台就是共产党!”
张爱萍的性格就是这样,声势大,不怒自威。
就连邓小平也说:“军队里有两个人不好惹,张爱萍就是第一个!”
随着和平年代到来,张爱萍逐渐意识到国防事业的重要性,开始牵头研究原子弹,面对各界质疑,他始终坚信:再穷,也得有一根吓唬人的打狗棍。
他走遍各地拜访专业人才,常年奔走于大漠深山,只为了找到一块合适的核试验基地。
后来跟他一起工作的人都说,张爱萍将军那时候身体不怎么好,每次即使带着氧气瓶也要去检查,一个焊接点都不放过。还总爱挎着个相机,拍下相片留纪念。
为了原子弹试验成功进行,他还曾慷慨陈词:“天地苍茫,青山处处埋忠骨,愿意和我共赴国难的,现在就来签名!”
这是他当初在原子弹攻关大会上说的,只要参加过的,都对他的这段话记忆犹新。这就是张爱萍上将的气魄,满满的大将之风!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在现场指挥的张爱萍激动地向周恩来汇报:“我们成功啦!”
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才有了回应:“看看是不是真的核爆炸,万一外国人不相信怎么办?”
张爱萍转身看了看王淦昌,王淦昌一脸肯定。
“是真的!”张爱萍激动地回答道。
原子弹的成功试爆,也标志着我国来到了与世界大国相互制衡的时代。
张爱萍将军戎马半生,立下战功无数,在和平年代也不遗余力为国防事业做贡献。一生为国尽忠,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家国栋梁。
2003年7月5日,张爱萍将军于北京逝世,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