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主要媒体在报道中对“农民工”群体仍然使用“农民工”表述。也就是说,法规和媒体都还在使用“农民工”,这也是通行的做法。但是可以说,目前的“农民工”的界定是老办法遇到了新问题。其实目前"农民工"更准确的定义应该是指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是以“户籍”来界定的。什么是“农民工”已经难以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了。
所谓“农民工”,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就是在城市做着最苦最累的工作,却领着微薄的工资,且居无定所的那一些农民。然而,事实却又并不是完全如此。
目前主要媒体在报道中对“农民工”群体仍然使用“农民工”表述。2019年12月4日国务院第73次常务会议通过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也采纳了“农民工”表述。也就是说,法规和媒体都还在使用“农民工”,这也是通行的做法。“农民工”是不是带有“歧视性”,这个确实不好说。但是可以说,目前的“农民工”的界定是老办法遇到了新问题。其实目前"农民工"更准确的定义应该是指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
人社部发布的2020年北京市外来新生代农民工监测报告中有一句话:“就业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从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比大幅提高”。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是以“户籍”来界定的。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入城市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户籍的差别已经模糊,务工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大量的农民也在向城镇转移。什么是“农民工”已经难以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了。
我的外甥在武汉一家211大学研究生毕业,目前在一家大型央企建筑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在武汉缴纳社保和公积金,已经在武汉买房,但依旧保留着老家的农业户口,所以他也是实际上的农民工。我身边这样的农民工比比皆是,与老一代农民工大多在工地工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不是那时上大学国家强制把我的户口农转非了,我也可以是农民工。现在想成为农民工都没有资格了,我失去农业户口了,也就没有土地了。我的几个90后同事就不一样,他们上大学时国家已经不再强制要求农转非了,所以他们还保留着农业户口。有时聊天时我们就和他们开玩笑地说,你们才是真土豪,城里豪宅、老家别墅,老家还占着地。城里过得累了就回老家享受田园生活。真的不夸张,其中一个同事老家是广东韶关的,家里还有山林。
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农民工”这个概念将逐步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