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价值标准结构本章主旨在于确认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价值尺度与观念,具有全球普适性,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莫不如此这种结论的提出与论证,历史性地成为宏观美学的学术任务的一个实质性核心内涵上述两个定义,如同一把双刃刀,足以。
标准与价值体系?本章主旨在于确认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价值尺度与观念,具有全球普适性,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莫不如此这种结论的提出与论证,历史性地成为宏观美学的学术任务的一个实质性核心内涵上述两个定义,如同一把双刃刀,足以从一正一反两个则面解剖问题,提供有效的和无用的双重论证角度与材料,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标准与价值体系?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标准与价值体系
本章主旨在于确认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价值尺度与观念,具有全球普适性,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莫不如此。这种结论的提出与论证,历史性地成为宏观美学的学术任务的一个实质性核心内涵。上述两个定义,如同一把双刃刀,足以从一正一反两个则面解剖问题,提供有效的和无用的双重论证角度与材料。
综观古往今来的美思词汇之林,将真善美三者并提的频率很高,且有两千多年的延续历史,然而一直未有实质性的普适结论出现。宏观美学将结束这半途而废式的过程,开启下科学结论的新的认知阶段。这样看问题,对于西方美学范式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无能为力的,原因就在于定义二所认定的理性幻觉,在这里同样暴露了它的弊端。李泽厚被公认是当代中国大师级美学权威,在谈到真善美的话题时照例是玩弄一通概念游戏而不了了之。他特意列了一个哲学表,把真善美列为哲学仅有的三大项目,并且分别与知识、意志、情感相糸,下面再分别罗列一大堆相关概念。到说明这表格的时候,不知所云的空话一大通,没有出现什么结论。请看下面这些话:
真是什么?善是什么?美是什么?它们的联系是什么?它们与人类的总体和个体存在的意义、目的、关糸如何?……真、善、美这些古老课题,及其哲学探讨,不断变化又万古常新,每一个时代、每一种学派都将对这些涉及人类价值的基本课题和语词作出自己的重要回答和应用①。
就这样,李泽厚大师绕了一大圈之后,等于什么也没有说,疑问依然一大堆原封未动存放着。这就又一次宣告了他的美学理论面对人类普适的价值糸统的认定,的确处于理性幻觉的云雾之中,根本看不到问题的真相。
依据美思词汇,笔者发现最早将真善美三者并提的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中国的孟子,另一个是希腊的柏拉图。《孟子》的《尽心》篇指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里善、信、美三项与其他三项并列,共同成为孟子心目中的六大品行档次,可见孟子的人身美学思想的宝贵之处和丰富内容,真善美的价值糸统初显眉目,可惜离今天的结论甚远。
希腊的柏拉图的提法明确,如同孟子在谈人品的语境中展开话题一样,他是在谈文学写作的语境中发言的:"把真善美的东西写到读者心灵里去,只有这类文章才应该叫做清晰完美,也才值得写,值得读。″②显然,这样讲也很不到位。
日后,中外相关言论层出不穷,统统处于认知过程之中,一直没有抵达目的地。在道经中,有这样的提法,显示了汉语的特有风貌:"万善之美,藏之于诚。″③这里的意思是真善美三者融为一体,难解难分,糸统观念显示出来了,但作为价值尺度的东西看不出来,也是失之于半途而废。
西方接着探讨的作家,可以莎士比亚、安徒生和萨特为代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第一零五首的主题思想,就是歌颂真善美的三位一体:
⺀美、善和真″,就是我的全部题材,
"美、善和真″,用不同的词表现;
我的创造就在这变化上演才,
三题一体,它的境界可真无限。
过去⺀美、善和真″常常分道扬镳
到今天才在一个人身上协调。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美列于首位,突出体现了对美的执着追求。其落脚点类似孟子,強调做人要做真善美集于一身的人。这当然离今天的结论还相差很远。安徒生这位童话作家津津有味地谈论真善美的作品有《影子》《聪明人的宝石》《干爸爸的画册》这些篇目。《影子》塑造了一位著作颇丰的学者形象,其特色就是"研究这世界上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不幸的是,他受到对立面的学者的陷害而病倒了,最后竟被当局判处了死刑。这是真善美得不到认同的悲剧,非常深刻,至今仍有现实警示意义。笔者深感确认真善美的普适价值尺度糸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来已久,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在聪明人的宝石》中,爸爸经常对孩子们讲真善美的道理,不料这种真善美三合一的家庭教育,竟受到魔鬼的破坏,使孩子们耳聋眼瞎,再也分不清真善美了。不屈不挠的小妹妹终于练出了用手指来认知真善美的凡非本领。这里痴心热爱真善美的精神催人泪下。《干爸爸的画册》把真善美人格化,通过孩子们的歌唱,让"真善美住在沙洲上″,非常有童趣。最后,发出了"真善美,总会获得胜利″的预言④。
到二十世纪,萨特的小说《写作》⑤继续探讨真善美的三位一体,下面这段话富有哲理:
我外祖父"美″中看出有血有肉的⺀真″,在⺀美″中发现最高尚的升华源泉。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一一如暴风雨突然在山中爆发之时,或维克多雨果灵感迸发之际一一人们可以达到真、善、美浑然一体的最高点⑤。
综上所述,两千多年来的古今中外众多文化名人没有停息地思考着,讨论着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价值糸统,只是欠缺一个大整合性的明确结论。宏观美学既然巳经掌握了为数众多的宝贵建筑原材料,那么从用以建构论述框架,抽象出明确结论,就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了。
当然,得出这个结论是水到渠成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已毕其功于一役了。不仅学理上有待认知的深化,作为世界文学的十大恒常话题之一,足以写多少专著来糸统研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因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价值尺度糸统认知不足,运用有差错,从而导致的现实问题更有研究解决的必要。笔者曾看到一则新闻,一位二十来岁的姑娘,花百万元巨款,先后几十次做美容手术,最终把自己弄成了终身残疾人。这一悲剧,正是在全国美容高潮中出现的案例之一,类似美容事故不知有多年少。如果当事人与当事从业人员都知晓真善美三位一体的知识,这类揪心现象就将大为減少,甚至全部避免。
真善美三位一体价值尺度糸统,是事关全世界每一个人,每一项正当事业的认知美学思想课题,学习与研究活动的持之以恆非常必要,万不可掉以轻心。
注释
①李泽厚《美学四讲》,第19至20页,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7月版。
②柏拉图《斐德若篇》,第78页,商务印书馆,2018年11月版。
③《全真史传五种集校》,第266页,中华书局,2020年6月版。
④《安徒生童话全集》第二册,第102、9、14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3月版。
⑤《萨特文集》第一卷,第44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